在线免费看黄色片,亚洲欧美综合视频,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观看,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,日本高清在线视频www色下载,久久精品美女久久,国产在线欧美精品

主題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瑜伽的哲學思想

29 / 12511

尚未簽到

6

主題

293

帖子

2770

積分

小溪

Rank: 4Rank: 4

積分
2770
跳轉(zhuǎn)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(fā)表時間 2007-3-29 18:13 回帖獎勵 |閱讀模式
古代印度,早在婆羅門教時期,就已經(jīng)產(chǎn)生了豐富的哲學思想,在吠陀《森林書》和《奧義書》中,就大量涉及了關(guān)于宇宙和人生奧秘,以及人和自然關(guān)系等哲學內(nèi)容,也使原始瑜伽有了哲學基礎(chǔ)。后來的六派哲學及六師外道、佛教等,又在古印度哲學基礎(chǔ)上各自進行了發(fā)揮。瑜伽哲學觀,當以吠陀、奧義書為主要脈絡(luò),同時也受到六派哲學特別是數(shù)論派與瑜伽派的影響,而在佛教修證體系中,對瑜伽哲學又有了新的發(fā)揮。又由于在古印度各宗教、各哲學門派中,佛教的哲學觀特別是宇宙觀與止觀禪定論,較為系統(tǒng)和完善,而《瑜伽經(jīng)》等瑜伽典藉中關(guān)于宇宙論、禪定解脫論等方面的省略或未展開部分,又恰好可用佛教中的相關(guān)理論作補充。因此,在談瑜伽哲學時,就不能不重點提到佛教哲學。
回復 收藏

使用道具 舉報

尚未簽到

6

主題

293

帖子

2770

積分

小溪

Rank: 4Rank: 4

積分
2770
沙發(fā)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07-3-29 18:14
第一 瑜伽的宇宙觀 一、世界的結(jié)構(gòu) 1、古印度傳統(tǒng)的宇宙結(jié)構(gòu)論 對宇宙結(jié)構(gòu)的認識與說法,是古印度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從吠陀時代開始,印度各種神話傳說、各宗教、各哲學門派,都試圖闡述這個問題。最初,人們認為天地間萬物萬象都源于水,水面上浮著一只龜,龜背上立著四只大象,四只大象共同支撐著無邊無垠的大地,而天空如同一個大鍋倒扣在大地之上。在天地之間,中央是巨大的須彌山,須彌山的周圍懸繞著日月星辰。后來,各種神話傳說,各派宗教與哲學,皆在此基礎(chǔ)上有所發(fā)揮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尚未簽到

6

主題

293

帖子

2770

積分

小溪

Rank: 4Rank: 4

積分
2770
板凳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07-3-29 18:15
2、佛教的世界安立理論 佛教興起后,在秉承上述古印度宇宙觀的基礎(chǔ)上,又進行了系統(tǒng)的發(fā)揮與闡述,形成了獨特的世界安立理念。 原始佛教四部《阿含經(jīng)》、《佛本生經(jīng)》、《起世經(jīng)》及《俱舍論》等佛教經(jīng)論,及大乘佛教經(jīng)典如《華嚴經(jīng)》、《圓覺經(jīng)》、《金剛頂經(jīng)》、《大智度論》等,都有關(guān)于宇宙觀的論述。下面依據(jù)這些經(jīng)論,作概要說明: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尚未簽到

6

主題

293

帖子

2770

積分

小溪

Rank: 4Rank: 4

積分
2770
地板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07-3-29 18:15
(1)佛教對世界總的類分 佛教將整個世界別稱為“法界”。兩種稱呼的區(qū)別在于:世界是有限的概念,法界是無限的概念!笆馈遍g萬象是可見的,而“法”既含攝了可見的世間,又統(tǒng)攝了人的意識所變現(xiàn)的無形的世界。眼所見的、有形的東西叫做法,意所緣、無形的東西亦叫做法。佛教將世界從極惡到極善、從極苦到極樂、從極低層到極高層,區(qū)分為十法界:一是地獄法界,二是餓鬼法界,三是畜生法界,四是阿修羅法界,五是人法界,六是天法界,七是聲聞法界,八是緣覺法界,九是菩薩法界,十是佛法界。其中從地獄到天的前六個法界,叫做“六凡法界”;后四個法界,叫做“四圣法界”。六凡法界的眾生隨其所作善業(yè)、惡業(yè),上下升沉,循環(huán)不定,這就叫“輪回”。通常所說的“六道輪回”就是針對六凡法界眾生而言。四圣法界的眾生,已跳出三界、了脫生死,不再受六道輪回,所以稱之為圣。 法界按性質(zhì)分為 “器世界”(物質(zhì)的)和“有情世界”(精神的)兩類。器世界指生命體賴以生存的物質(zhì)空間,稱為“依報”;有情世界指有情識的眾生的個體,也叫做“正報”。 此外,佛教還提出了大千世界的概念:以須彌山為中心、以鐵圍山為外郭的同一日月所照的空間,稱為“小世界”;一千個小世界稱為“小千世界”;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“中千世界”;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“大千世界”。因一個大千世界由小、中、大三種千世界組成,故整個宇宙被稱為“三千大千世界”,簡稱為“大千世界”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尚未簽到

6

主題

293

帖子

2770

積分

小溪

Rank: 4Rank: 4

積分
2770
5#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07-3-29 18:16
(2)器世界的具體分類——“三界六道”說 “三界”,是未覺悟的眾生在生死流轉(zhuǎn)中會經(jīng)歷的三種境界,三界又稱“三有”,生死境界有因有果,故名為“有”。三界的范疇與上面所說的“六凡界”是相等的。 按由低向高的順序,三界分別為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 欲界指具有淫欲、情欲、色欲、食欲等眾生所居住的世界,上自六欲天,中間有人道、阿修羅道,下至畜生、餓鬼、地獄等道,因為此界為男女雜居,充滿染欲,因此稱為欲界。 色界眾生已無男女之欲,無需段食,寂靜清凈,唯有勝妙的形色,依報的宮殿國土也殊妙精好。 無色界眾生已無形體之相,并離欲色,又無依報之國土,唯有識心常住深妙禪定。 三界又分六道,包括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羅道、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等。其中的天道又分二十八天,其中欲界六天、色界十八天、無色界四天。 欲界六天——四王天(東方持國天王、南方增長天王、西方廣目天王、北方多聞天王,均居于須彌山腰)、忉利天(居于須彌山頂,四周各有八天,天王為釋提桓因,即帝釋天)、夜摩天、兜率陀天(彌勒菩薩道場位于此)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(欲界天主自在天王居此)。 色界十八天——梵眾天、梵輔天、大梵天、少光天、無量光天、光音天、少凈天、無量凈天、遍凈天、無云天、福生天、廣果天、無想天、無煩天、無熱天、善見天、善現(xiàn)天、色究竟天。其中的大梵天,即印度婆羅門教等宗教哲學中尊崇的主神“梵”,能造化萬物、統(tǒng)領(lǐng)大千世界。佛教將此天置于色界之中,表明大梵天已獲得上等禪定的果報,并成為佛教中的一方護法神。 無色界四天——空無邊處天、識無邊處天、無所有處天、非想非非想處天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尚未簽到

6

主題

293

帖子

2770

積分

小溪

Rank: 4Rank: 4

積分
2770
6#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07-3-29 18:16
(3)三界與禪定相對應(yīng)的分類——“九地”說 三界是天界個體經(jīng)過修持所達到的不同境界,也是人類通過禪定的修持所能次第達到的境界,因此,這三界與四禪八定又有一種對應(yīng)關(guān)系。 三界分定、散二地,散地指欲界,因心散亂粗動,不能注于一境,所以這樣命名;色界、無色界為定地,此界眾生定心微細寂靜,能專注一境,故名定地。初禪即進入無色界,四禪對應(yīng)無色界十八天,四“空定”又對應(yīng)無色界四天。于是按禪定境界,將三界分為九地:欲界一地;色界四禪對應(yīng)四地;無色界四空對應(yīng)四地。 俗界一地——五趣雜居地,又稱欲界五趣地。五趣即欲界六天、人、餓鬼、畜生及地獄。這一地,均為散地,無禪定境界,而且果報苦樂各各不同。 色界四禪、四地——離生喜樂地(色界初禪天);定生喜樂地(色界第二禪天);離喜妙樂地(色界第三禪天);舍念清凈地(色界第四禪天)。 無色界四空定、四地——空無邊處地(無色界第一天);識無邊處地(無色界第二天);無所有處地(無色界第三天);非想非非想處地(無色界第四天)。 為了更直觀地表述禪定境界與天的關(guān)系,我們換個方式來表述: 初禪三天:指梵眾天、梵輔天、大梵天。初禪以上已不食人間煙火,因此沒有鼻、舌二識,但是尚有眼、耳、身、意四識所生起的“喜”、“樂”二受,以及尋伺思惟的能力。 二禪三天:少光天、無量光天、光音天。二禪以上只有意識,沒有眼、耳、身三識以及尋伺思惟,因此只有“喜”、“舍”二受與意識相應(yīng)。 三禪三天:少凈天、無量凈天、遍凈天。三禪天只有意識活動,與“樂”受、“舍”受相應(yīng)。 四禪九天:指福生天、福愛天、廣果天、無想天、無煩天、無熱天、善見天、 善現(xiàn)天、色究竟天等。四禪天只有與“舍”受相應(yīng)的意識活動。 空無邊處天:指厭于色身系縛,欣求虛空無邊,由加行入空無邊處定所得定地的果報。 識無邊處天:指厭離空無邊處天,由識無邊之定所招感的果報。也就是思維清凈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種識之相,觀照無邊的識相,先思惟無邊的識相而修加行,復引起第二無色定,稱為識無邊處。 無所有處天:指厭患識無邊處,舍諸一切所有,寂然安住不動,到了加行成就時,不但所思惟的“空”沒有了,連觀無邊心識的能觀心也沒有,因此名無所有處天。 非想非非想天:此天的定心,至極靜妙,已無粗想,因此稱為非想;此天尚有細想,因此稱非非想。此天位于三界九地的頂上,因此又稱有頂天。 六道之中,天界雖然有許多殊勝妙樂,但是天人的福樂,也不是永恒的,一旦福報享盡,還會有“五衰”征相出現(xiàn),依舊要墮落到六道輪回受苦。同時,天界仍屬三界之內(nèi),三界仍然難逃成、住、壞、空四大劫難,當世界壞滅時,還會產(chǎn)生火燒初禪、水淹二禪、風吹三禪的三種苦難,如同世界末日來臨一般,即使無色界也逃避不了此災,所以生天固然有生天的福報,但是天界并不是一個最好、最究竟的地方。因此,《法華經(jīng)》中說:“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,眾苦充滿,甚可怖畏……能于三界獄,勉出諸眾生”,因為三界迷苦的領(lǐng)域有如大海的無邊無際,因此三界又稱苦界、苦海。一般常說的“苦海無邊,回頭是岸”,便是勸人出離三界,佛教的解脫就是以出三界為基本目標的。 從吠陀經(jīng)、《奧義書》、《薄伽梵歌》到《瑜伽經(jīng)》,似乎只涉及到大梵天以下(初禪三天以內(nèi))的概念,天人合一,似乎只限于“梵我一如”的層面,與佛教所說的出三界解脫大為不同。但依古印度傳統(tǒng)的禪定理念,或從《瑜伽經(jīng)》的禪定解脫論來看,應(yīng)當是廣涉四禪與四空定的,從理論上說,當然也就涉及三界諸天的概念。所以,以上依據(jù)佛教的說法,列出諸禪、諸定與諸天,雖說不全是瑜伽的宇宙觀,但對于全面理解《瑜伽經(jīng)》中的冥想禪定理念,也是有參考借鑒作用的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尚未簽到

6

主題

293

帖子

2770

積分

小溪

Rank: 4Rank: 4

積分
2770
7#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07-3-29 18:17
二、世間萬象的緣起 1、印度傳統(tǒng)哲學的見解 從吠陀時期起,直至各派哲學的興起,關(guān)于宇宙萬象的起源,有多種說法,這里僅列舉幾種主要的觀點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尚未簽到

6

主題

293

帖子

2770

積分

小溪

Rank: 4Rank: 4

積分
2770
8#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07-3-29 18:18
(1)宇宙“開展說” 又稱“轉(zhuǎn)變說”,這是吠陀時期的宇宙緣起說。這種學說從“有”與“無”的對立統(tǒng)一中尋找宇宙起源之因。 早期的說法,將“有”、“無”并為宇宙的原初狀態(tài),認為,宇宙萬象未成形前,宇宙分為兩部分,一部分為“有”,包括光、熱、濕;另一部分為“無”,是“有”的反面!坝小敝刑N涵著神與人類;“無”中蘊涵著魔。從宇宙誕生之初,神與魔就開始了較量與斗爭。而人與神,本同為一體,所以人神終當同舟共濟,與魔作斗爭。這種說法,為后來的“梵我同一”說,埋下了伏筆。 后來的吠陀經(jīng)《無有歌》中又指出存在一個宇宙“本原”,又稱作“彼一”,它是萬物生起的唯一原因。正是這個“彼一”,實現(xiàn)了宇宙的創(chuàng)造,也是它造成了“有”與“無”的分家。這種說法,實際上肯定了在原因中已經(jīng)包含、潛藏著結(jié)果,同時表明了創(chuàng)世前夕,“有”與“無”不是分離對立的,而是一體無別的。也就是說,早在宇宙萬物尚未產(chǎn)生時(即宇宙的混沌狀態(tài)時),就存在著“有”,它是萬物創(chuàng)生的源泉。但這個“有”卻是在“無”的隱蔽之下,與“無”混雜無別。創(chuàng)世之初,宇宙是在“有”與“無”的統(tǒng)一狀態(tài),這一狀態(tài)稱為“混沌”?梢哉f,宇宙的“本原”也就是“有”、“無”合一的狀態(tài)。后來,在偶然的未知因的情況下,“有”與“無”瞬間分離開來,從“有”中生出了萬物。當萬象產(chǎn)生后,這個“本原”并未因萬物生起而分解或改變,依然保持其原質(zhì),這個原質(zhì)是宇宙萬物的主宰,這個主宰與后來“梵”的概念大體相當。奧義書繼承了吠陀經(jīng)的這些說法,認為,創(chuàng)世之初,世界只有水;由水化生“實在”,“實在”的本質(zhì)就是“梵”;由“梵”化生出“生主”;“生主”化生出“諸神”。而宇宙間的天地自然、人類畜生等萬事萬物,也由水構(gòu)成。 上述宇宙開展說,似乎并未將“梵”作為原初造物主來看待,梵只是宇宙產(chǎn)生后,由自然到生物(諸神、眾生)轉(zhuǎn)化的一個關(guān)鍵,是生靈之主。但是,梵也不是物質(zhì)聚合而生,在宇宙的起因中,就已包含了絕對精神——梵的存在,而宇宙創(chuàng)生時,物質(zhì)(水為代表)與精神(梵)同步誕生。水是物質(zhì)的特征;梵是物質(zhì)的本體或?qū)嵪,“梵”與“水”是原初宇宙萬物的兩面,這或許就是后來心物二元論的初胚。因此,依據(jù)上面的說法而斷言先有物質(zhì)、后有精神,是不確切的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尚未簽到

6

主題

293

帖子

2770

積分

小溪

Rank: 4Rank: 4

積分
2770
9#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07-3-29 18:18
(2)集合說: 集合說,又稱“積聚說”,此學說認為結(jié)果并不包含在原因中,提出了類似“原子論”的思想。早在奧義書中可以看到這樣傾向,如在《歌者奧義》中有說到宇宙之初,只有“無”,而“有”產(chǎn)生于“無”。這種觀點為后來的耆那教、數(shù)論派等宗教哲學門派所認同。在《歌者奧義》中還有“金卵產(chǎn)世”說:宇宙未創(chuàng)生前,世界只有“無”——即若有若無的混沌狀態(tài)。而后“有”代替了“無”,“有”化生一“卵”。一年后,卵分裂為金、銀兩瓣,而后金化為地,銀化為天;外化現(xiàn)山巒,內(nèi)出現(xiàn)云霧;脈化為河流,液化為海洋。 耆那教認為世間物質(zhì)由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元素構(gòu)成的,而這些元素又有“極微”(原子)組成,這些“極微”都是同質(zhì)無別的,只有“粘性”或“干性”之別,“極微”相互結(jié)合而成為復合物,復合物又相互結(jié)合成更復雜多樣的復合物,從而形成各種元素和萬物。 正理論、勝論等哲學門派,繼續(xù)發(fā)揮上述思想,認為世界萬物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五大元素組成,并提出了時(時間)、方(空間)的概念。同時闡明了這五種元素由極其微小、永恒存在的“極微”所組成;不同的“極微”組成不同的元素,它們可以形成單體,也可以形成復體。這些“極微”不可被創(chuàng)造也不能被破壞,由這些原子的結(jié)合產(chǎn)生了物質(zhì)世界。這種觀點的實質(zhì),就是認為結(jié)果是由無數(shù)的原因的集合而成,這就表明了因中無果,原因和結(jié)果是不同的。 數(shù)論派哲學認為﹐世間萬象的產(chǎn)生,是由基本的元素構(gòu)成,而這些原初物質(zhì)之所以能構(gòu)成萬物,是由它們自身中具備了三種屬性,稱為“三德”——喜(薩)、憂(羅阇)、暗(達磨),這三種屬性相互作用,生成萬物。當這“三德”平衡時,就是宇宙原初物質(zhì)形態(tài);“三德”平衡被打破時,就形成宇宙萬物。而打破三德平衡的動力,便是“神我”。“神我”是與原初物質(zhì)同時存在的高級的意識形態(tài),是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,它是永恒不變的,既不創(chuàng)造也不被創(chuàng)造。三德平衡時,神我與原初物質(zhì)(自性)合而為一,宇宙處于混沌狀態(tài);一旦平衡消失時則開始發(fā)生變異,神我就脫離自性,成為觀照者,宇宙萬物開始產(chǎn)生,而神我并不參與萬象產(chǎn)生的過程!稊(shù)論頌》中則進一步闡述了由原初物質(zhì)到世間萬象產(chǎn)生(變異)的更詳細過程——“二十五諦”說:原初物質(zhì)首先產(chǎn)生“覺”(又稱“統(tǒng)覺”);由統(tǒng)覺產(chǎn)生“自我意識”(又稱“我慢”);由自我意識產(chǎn)生色﹑聲﹑香﹑味﹑觸五種細微元素;由這五種細微元素產(chǎn)生眼﹑耳、鼻﹑舌﹑身﹑手﹑足﹑口﹑排泄器官﹑生殖器官﹑心根等主體的十一根和地﹑水﹑風﹑火﹑空等客體的五種粗大元素。全部變異過程總括為二十三個范疇,再加上“神我”和“自性”共二十五個概念,統(tǒng)稱“二十五諦”。后期數(shù)論派則轉(zhuǎn)化了神我的概念,將原先的“神我”等同于大自在天,也就是梵天,同樣與“梵我一體”聯(lián)系了起來。 《薄伽梵歌》的創(chuàng)世觀,類似于數(shù)論派。特別是數(shù)論派的“統(tǒng)覺”原理,統(tǒng)攝了永恒不滅的“我”與生滅的我,與《薄伽梵歌》的瑜伽修行目標與進程有著理念上的一致,能區(qū)別不滅我和生滅我者﹐稱為“智瑜伽”。同時,神我(精神)和自性(原初物質(zhì))并談,這種被稱為“二元論”的哲學理念,在《薄伽梵歌》中也被體現(xiàn)。 《薄伽梵歌》中在闡述物質(zhì)、環(huán)境現(xiàn)象的構(gòu)成元素及其相互間作用時,有著與數(shù)論派相似的說法,認為這個世界是由土、水、火、空氣、以太五大元素組成的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尚未簽到

6

主題

293

帖子

2770

積分

小溪

Rank: 4Rank: 4

積分
2770
10#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07-3-29 18:18
(3)、“幻現(xiàn)說” “幻現(xiàn)說”也是古印度出現(xiàn)的較早的一種宇宙創(chuàng)生觀。這種學說認為:世間萬象因眾生的“無明”而生,猶如幻影幻相一樣,并非是實在的。在因果關(guān)系上,因中已飽含果,這一點與開展說有相似之處。但開展說是將原因和結(jié)果同視為真實存在的,而“幻現(xiàn)說”認為,作為原因的梵是真實的,而作為結(jié)果的世間萬象卻是不真實的,只是一種“幻現(xiàn)”之相罷了。那么真實的梵又為何變現(xiàn)不實的世間呢?是因為神我離于自性、個體(我)離于本體(梵)造成的,梵我分離的原因是個體的“無明”。因此,倒過來看,如果透過世間的幻相,而找到幻想產(chǎn)生的源頭——無明,滅除無明,就能除幻證真,從而實現(xiàn)個體(我)回歸于本體(梵),達到梵我一如,就證得了統(tǒng)覺。 這種由無明開展世界的因中有果論,是瑜伽哲學中“梵我一體”論的基礎(chǔ),也是瑜伽解脫論的基礎(chǔ)。這種思想,與佛教的世界觀,也有很多相似之處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尚未簽到

6

主題

293

帖子

2770

積分

小溪

Rank: 4Rank: 4

積分
2770
11#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07-3-29 18:19
2、佛教的世界緣起論 佛教別樹一幟,以緣起論作為宇宙起源、存在與坍壞的原理基礎(chǔ)。主要特色如下: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尚未簽到

6

主題

293

帖子

2770

積分

小溪

Rank: 4Rank: 4

積分
2770
12#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07-3-29 18:20
(1)、“有”與“無”的關(guān)系:依佛教緣起論, “色”與“空”、“有”與“無”都不是絕對對立的。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(jīng)》中“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逐級想行識,亦復如是”,就是這一理念最經(jīng)典的說明。也就是說,有與無,是相互聯(lián)系、相互融貫的,世界是“有”和“無”的統(tǒng)一體。這種觀點與上述開展說的宇宙混沌時期相仿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尚未簽到

6

主題

293

帖子

2770

積分

小溪

Rank: 4Rank: 4

積分
2770
13#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07-3-29 18:20
(2)佛教關(guān)于世界和人類起源的解釋——無我觀: 佛法從緣起的角度主張世界上不存在第一因,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各種條件的組合,就條件本身來說,是相互依賴的,并沒有一個最初的條件,宇宙一切現(xiàn)象的有無、生滅,都依一定條件而存在,都因一定條件的離散而失滅,正所謂“因緣成世界、因緣滅世界”。在佛教的經(jīng)論中,關(guān)于因緣的解釋很多,《雜阿含經(jīng)》云: “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”,這就是“緣起說”的精簡表述。因此,客觀世界并不存在一個永恒萬能主宰者(我),作為主體的人也不存在一個起主宰作用的永恒的靈魂(我) ,這就叫“諸法無我” 。這種說法其實也否定了世界是某個“神”創(chuàng)造的說法。 在具體分析世界構(gòu)成時,佛教也采取了類似原子論的說法,把宇宙萬物分為兩大類:屬于物質(zhì)現(xiàn)象的有“色蘊”(物質(zhì)的),四地、火、水、風四大元素構(gòu)成;屬于精神現(xiàn)象的有“受蘊”(感覺的)、“想蘊”(知覺的)、行蘊(動機的)、識蘊(意識的)。物質(zhì)現(xiàn)象和精神現(xiàn)象都因各種因緣相互結(jié)合而存在,世界就是由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“五蘊”構(gòu)成的。而三界眾生,也由因果業(yè)報而生,眾生因受何種業(yè)報,即生何種國土,并非是一個絕對的精神主宰(神)在作安排。原始佛教提出了“十二因緣”說,將眾生的存在與生死輪回歸結(jié)于一定的條件(因緣)串成的因果鏈,共有12個環(huán)節(jié),稱為十二因緣觀,其中的“無明”是根本因。佛教的上述觀點,與“幻現(xiàn)說”很相似。 而大乘佛法,從印度的中觀宗、瑜伽行派,到中國的華嚴宗、禪宗等,都將宇宙萬象的起源與存在歸于眾生一心,所謂“三界唯心”、“萬法唯識”,說的就是此理!度A嚴經(jīng)》云:“應(yīng)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”, 直截將十法界的差別與成立說成是眾生心力創(chuàng)出來的,一念極惡的心,就是創(chuàng)造地獄法界的動力;一念極慳吝的心,就是創(chuàng)造餓鬼法界的動力;—念極愚癡的心,就是創(chuàng)造畜生法界的動力;一念極瞋恚的心,就是創(chuàng)造阿修羅法界的動力;一念修五戒的心,就是創(chuàng)造人法界的動力;一念修十善的心,就是創(chuàng)造天法界的動力;一念修四諦法(苦、集、滅、道)的心,就是創(chuàng)造聲聞法界的動力;一念修十二因緣法的心,就是創(chuàng)造緣覺法界的動力;一念修六度法(持戒、布施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)的心,就是創(chuàng)造菩薩法界的動力;一念廣大慈悲、平等無礙的心,就是創(chuàng)造佛法界的動力。動力是現(xiàn)在所做的業(yè)因,法界是將來所感的業(yè)果。各人所造的業(yè)因不等,所以所得的業(yè)果亦不同,于是就有十法界的差別!叭缥ㄐ摹苯沂玖诵呐c境的關(guān)系,認為心境相依,境不離心,也就是說,能認識的心與所認識的境是相互依存的,而心比境更重要,心才是一切現(xiàn)象、行為的真正根源所在。 將宇宙創(chuàng)生歸于緣起,否定了“第一因”,據(jù)此可以避免心外求法的傾向;將宇宙萬象歸于一心,為從當下一心一念的禪定中,求得天人合一,提供了理論基礎(chǔ)。佛教的這種理念,與《瑜伽經(jīng)》的禪定解脫論,可以說是一脈想通的。而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典藉之一的《瑜伽師地論》的止觀禪定論,恰是《瑜伽經(jīng)》中禪定論的最好補充與參考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尚未簽到

6

主題

293

帖子

2770

積分

小溪

Rank: 4Rank: 4

積分
2770
14#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07-3-29 18:21
(3)佛教的世界無常論   照佛教的說法,宇宙由無數(shù)的千世界組成,而世界由因緣而生,既有形成的過程,也有毀滅的過程。任何一個世界,都要在無常規(guī)律的支配下,經(jīng)歷生成、穩(wěn)定、毀壞、消亡四個階段,這個過程在經(jīng)典中稱為成劫、住劫、壞劫、空劫。佛教不承認宇宙有第一個“開始”,所謂一件事的“開始”只是前一件事的“結(jié)束”而已。在一連串的因果關(guān)系中,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構(gòu)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條件。 在佛教中,宇宙存在的時間、地球存在的時間、生命存在的時間,都是以“劫”為時間單位的。劫,主要分為小劫、中劫、大劫三類,一小劫約為1600萬年,每一中劫為20小劫,每一大劫為4個中劫。世界的形成和毀滅,也同樣以劫作為劃分。宇宙中的各個世界,都處于不斷的成、住、壞、空之中。從十方世界的局部來看,有的正在形成,有的已經(jīng)安住,有的處于毀壞,有的化為虛空;然而從整體來說,雖然各個世界有成住壞空的變異,但宇宙卻在無限的循環(huán)中不增不減。而宇宙中各個世界的生滅變化,不外乎成、住、壞、空四個過程。   成劫:就是世界形成的過程。佛經(jīng)說,世界形成于眾生的業(yè)力。當然不是某個眾生的業(yè)力,而是所有眾生的共業(yè)所感。眾生的共業(yè)在宇宙中產(chǎn)生旋風——風輪,再由旋風在空中轉(zhuǎn)動而出現(xiàn)風起云涌的現(xiàn)象,云越聚越厚,形成雨——水輪。風輪把空中的眾多微塵旋刮在一起,然后又由水輪的力量使各種物質(zhì)凝聚,經(jīng)過一小劫的漫長時間,世界的雛形開始顯現(xiàn)。世界形成之后,再經(jīng)十九個小劫,逐漸出現(xiàn)三界六道眾生,即為成劫。    住劫:世界大地形成之初,土壤松軟肥沃,到處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和香甜的水果。還沒有人類。后來,光音天的天人來此云游玩耍,發(fā)現(xiàn)此地物產(chǎn)豐富,就經(jīng)常飛來采食,由于貪食過甚,身體沉重得無法飛翔,無奈之下只好居留在地球之上。在這之后,經(jīng)過一代又一代的繁殖,人口越來越多,人世間漸漸進入一種穩(wěn)定的發(fā)展狀態(tài),佛經(jīng)中把這個時期叫做住劫。住劫的時間共有20劫。 壞劫:大地經(jīng)過住劫之后,開始走向毀滅,世界的毀壞不是在一夕之間,而要經(jīng)歷二十個中劫,包括有情世界的毀壞和器世界的毀壞。   有情世界的毀壞,是指世界上一切生靈的消亡,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,都在死亡后寄生于其它星球,地球逐漸變得荒蕪。待地球上的生命完全消失之后,它們所賴以生存的器世界也隨著災難的降臨開始瓦解。器世界是在三種災難的摧毀下漸漸毀滅的:首先出現(xiàn)的是火災,將世界化為灰燼;接著出現(xiàn)的是水災,將萬物悉數(shù)淹沒;最后出現(xiàn)的是風災,將世界散成碎石及無邊無際的粉塵,重又回到最初的狀態(tài)而歸于太空。這三種災難即經(jīng)典中所說的“火燒初禪天、水淹二禪天、風吹三禪天”!   空劫:世界經(jīng)壞劫之后,開始進入空劫的狀態(tài)。此時,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復存在。而其中的眾生,業(yè)報未盡者,因業(yè)受報,或生他方地獄,或生他方邊地;而業(yè)報已盡者,或因定力,生光音天。當世界再次開始時,光音諸天人,從空而下,因貪嘗地味,失卻神通,漸次建立善惡美丑的人間。 佛教無常觀對于瑜伽行者的意義何在?首先,明白此理,就當不滿足于粗淺的瑜伽冥想境界所達到的較低天界,而是不斷精進努力,漸次升進,直至超越三界,以免壞空之災;其次是明了禪定相應(yīng)諸天的生滅變化情形,更進一步了解諸天的特質(zhì),特別是大梵天的特質(zhì),有助于對天人合一之“天”的認識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尚未簽到

6

主題

293

帖子

2770

積分

小溪

Rank: 4Rank: 4

積分
2770
15#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07-3-29 18:21
(4)佛教否定梵天創(chuàng)造人類及世間萬象的說法 梵天造世、造人說,佛教認為這是一個“誤區(qū)”,并首先指出了造成這個誤區(qū)的原因:當光音天人,因福報享盡,下生大梵天時,先下生的大梵天人,見后人紛紛下生,且與自己相貌一致,又見下界各類眾生、物種在其后又漸次繁興,于是,大梵天人,以為是自己之力造世造物,并生“大我慢”心,以為“我生一切諸人,我是眾生之父”。 佛教有一部《大悲經(jīng)》,在其“ 梵天品”中,佛陀與大梵天王的一段對話,就澄清了“梵天是否是世界造物主”的問題。 “佛言:‘梵天,汝從何因作是念言:此諸眾生,是我所作、是我所化、是我所加;所有世界,是我所作、是我所化、是我所加耶?’梵天言:‘世尊,我以無智邪見未斷顛倒心故,常于如來所說正法不聽受故,我本曾作如是惡見如是惡說:此諸眾生,是我所作、是我所化;所有世界,是我所作、是我所化。世尊,我今還復問佛此義:所有世界,是誰所作、是誰所化?一切眾生,是誰所作、是誰所化、是誰所加、是誰力生?’”。 佛陀如是回答:“梵天,所有世界是業(yè)所作,是業(yè)所化;一切眾生,是業(yè)所作、是業(yè)所化、業(yè)力所生。何以故?梵天,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、識緣名色、名色緣六入、六入緣觸、觸緣受、受緣愛、愛緣取、取緣有、有緣生、生緣老死憂悲苦惱,故有如是大苦聚集。梵天,無明滅乃至憂悲苦惱滅,更無作者使作者安置者,唯有業(yè)有法。和合因緣故有眾生。若能離此業(yè)法和合,當知是人則能遠離生死流轉(zhuǎn)!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尚未簽到

6

主題

293

帖子

2770

積分

小溪

Rank: 4Rank: 4

積分
2770
16#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07-3-29 18:23
第二 本體論 一、宇宙本體——梵、梵天、梵天王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尚未簽到

6

主題

293

帖子

2770

積分

小溪

Rank: 4Rank: 4

積分
2770
17#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07-3-29 18:23
1、梵 “梵”古印度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,被視為為宇宙的終極真理,好比是宇宙的本原、本體,是宇宙誕生前和原初之因,又是宇宙誕生后隱于無形的本體。 早在吠陀時期,梵天就被作為宇宙的第一大神(梵天神)帶入婆羅門教信仰體系中。后來的《奧義書》,則從婆羅門教的這一梵天神中概括出一個形而上學的實體──梵,作為宇宙的本體,并給這一宇宙本體作了這樣一個定義——沒有始終﹑沒有屬性﹑沒有因果﹑不可思議的最高實在,是絕對不二的本體。而這個宇宙的本體,又具有兩個方面特性:不可知的一面與可知的一面。因為梵是宇宙的本體,故從本體上講梵是不可知的;而可知的卻只是梵的外在表現(xiàn)。不可知的梵是不可見、無實體、無特征、無內(nèi)無外、不生不滅的,所以沒有可以作為參照物的概念來作比擬,也就只能以否定的方式來詮釋它。用否定的語言來描述的話叫“遮詮法”,就是否定、剔除非本體的方面,余下的就是本體的了,這實際上是用否定的說法來達到肯定的目的。用遮詮法表述的“梵”就是:非粗非細、非短非長、非赤非潤、無影、無暗、非風、非空、不粘、無臭、無味、無眼、無耳、無語、無識、無精力、無呼吸、無相貌、無量度、非內(nèi)非外;它既不吞噬它物,它物亦無能吞噬之。 但是,只用這種方法來表述似乎難以表達宇宙本體的神秘性,也無法表達出當時人們對最高本體的崇敬心理。于是,哲人們又用“肯定”的方法來進行贊頌:最高之梵是神中之神,是宇宙的創(chuàng)造者、世界的維護者,是大千世界的最高支配者。他們認為梵是宇宙的始祖,太初之時,唯有梵存在,它變現(xiàn)世界的一切。梵不僅是宇宙的本原,創(chuàng)造物質(zhì)世界的一切,同時也是宇宙精神的基礎(chǔ),由它構(gòu)成人們的思想意識!陡枵邐W義》中梵又被描述為食物、氣息、心靈、知覺、歡樂,而這一切又都是每一生命所賴以產(chǎn)生、存在及消亡的基礎(chǔ)。 在《梵經(jīng)》中,也將“梵”視為世界的母胎、世界的最高主宰,是宇宙的精神主體,其特質(zhì)是無限的、無所不在的﹑永恒不滅的,既沒有差別,也沒有形態(tài)和屬性,不能以語言概念來理解和詮釋,它又是世間萬相產(chǎn)生﹑持續(xù)和息滅的終極原因。 《薄伽梵歌》繼承了韋達經(jīng)、奧義書關(guān)于“梵”的學說,認為“梵”是絕對的真理,是獨一無二的、沒有質(zhì)的規(guī)定性,并且與內(nèi)在之“我”同一,也承認“梵”不能用語言文字來描述,只能用遮詮法表示,即“梵”是不可見、不可思議、無有變化、非有非無的本體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尚未簽到

6

主題

293

帖子

2770

積分

小溪

Rank: 4Rank: 4

積分
2770
18#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07-3-29 18:23
2、梵天 “梵天”,在古印度哲學中,有兩種含義,一是指神化了的“梵”,指世界的造物主;二是個空間概念,是宇宙天界中的“梵天”。 對于神格化的創(chuàng)世主“梵天”,早在吠陀時期的創(chuàng)世理念中就已突顯,而《奧義書》、《梵經(jīng)》在論及宇宙本體“梵”的時候,既是把梵作為宇宙絕對實體的中性哲學范疇,又是把梵作為神格的存在,也就是說,除認為“梵”是世界的本原、本體之外,又認為“梵”是能作者,是世界形成的原動力、是世界創(chuàng)造的形相因、是世間萬相顯現(xiàn)的目的因,同時又是宇宙產(chǎn)生后世界的主宰,“梵”由單純的本體、實體,轉(zhuǎn)而有了精神、主宰的內(nèi)涵,這就使得“梵”上升到了“梵天”的概念。 《薄伽梵歌》提出了“最高梵”的概念,就是在“梵天”的基礎(chǔ)上,將非人格化梵與人格化梵統(tǒng)一了起來,稱之為“自在天”,并認為“梵”﹑“神”﹑“自在天”三者是同一真理的異名。 在其它宗教哲學門派,特別是在佛教教義中,“梵天”被定格為宇宙結(jié)構(gòu)的某個層次。在上述的宇宙結(jié)構(gòu)論中,我們已經(jīng)列舉了佛教的世界結(jié)構(gòu)層次觀,在欲界天之上,是色界的前三重天——梵眾天、梵輔天、大梵天,稱為初禪三天,這三天的眾生都已具備初禪的神通妙用。此三天之天人已不食人間煙火,但尚有眼、耳、身、意四識所生起的喜、樂二受,以及尋伺思惟的能力。而初禪三天都可以被稱為“梵天”,只是相對而言,大梵天最高,其它二天是其輔翼。 由于梵天介于欲界與色界的“光音天”之間,按照上述世界生滅流轉(zhuǎn)原理,當新一輪世界重現(xiàn)時,欲界眾生是由“光音天人”墮落而下形成的,而“光音天人”下墮過程必然要經(jīng)過“梵天”,于是,在梵天的先輩們看來,欲界世間的眾生都是他們創(chuàng)造的,欲界眾生也這樣認為。這大概就是梵天造物造人的較為客觀的解釋吧。盡管上文我們已經(jīng)列出了佛教對這種說法給出了“誤區(qū)”的結(jié)論,但站在較低層的“人類”的角度,蘢統(tǒng)地將梵天以上(包括光音天、無色界在內(nèi))都視為“梵天”,也是情有可原的,將梵天替代所有天人作為人類的造化者也就可以理解了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尚未簽到

6

主題

293

帖子

2770

積分

小溪

Rank: 4Rank: 4

積分
2770
19#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07-3-29 18:24
3、梵天王 梵天王亦略稱“梵天”,亦稱大梵天、大梵天王,其的梵文音譯為“婆羅賀摩”。他是色界初禪天之王,古印度哲學中又稱其為“原人”。按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說法,梵天出自“金卵胎”,當他破殼而出時,卵殼分成兩半,上半卵殼升為天,下半卵殼降為地,從而創(chuàng)造了天和地;又從自己的心、手、腳中生出十個兒子——十生主,由他們及他們的子孫繼續(xù)完成世界的創(chuàng)造,分別化生出天神、凡人、妖魔、禽獸以及宇宙間的萬物,因此梵天是位“創(chuàng)造神”。 在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中,梵天王與濕婆、毗溫奴并稱為“三大神”,早在吠陀時期,他就與帝釋天一道被視為首席大神。三大神中,濕婆是破壞神,毗濕奴是生育神,而三大神之首的大梵天王兼具破壞與化育的雙重神力。但大林內(nèi)天王只是充當純?nèi)坏膭?chuàng)世者,一當世界安立之后,大梵天王便不再干預他所創(chuàng)造的神、魔、三界之事,但卻賦予魔族超越神明的力量,因此為人類所不悅,古印度的人們通常對他敬而遠之,在印度眾多神殿中,也只有少數(shù)是祭祀他的神殿。 照古印度人的傳說,梵天王原有五個頭,被濕婆神毀去一個,剩下四個頭,面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,四個頭象征四部吠陀、四個種姓或四時;有四只手,分別拿著“吠陀”經(jīng)典、蓮花、匙子和念珠(或缽);有時拿一個長柄琵琶,通常是坐在蓮花座上,坐騎是一只天鵝,或七只天鵝拉的一輛車。大梵天還兼管文藝和智慧,因此又被稱為“智慧之神”。一般所說的“四面佛”也是指梵天王。 在佛教《大悲經(jīng)》中,稱大梵天王是“三千大千世界主”,而且在佛教諸護法天神中,大梵天王十分重要,他是佛教“二十諸天”中的第一位,是色界初禪天之王,大梵天王不僅是人類之神,也是欲界、初禪天界一切的神,也是阿修羅等妖魔鬼怪及天下諸財富的主宰,掌握人間的榮華富貴。中國明代一如所編的佛學辭書《三藏法數(shù)》稱其為“不動地菩薩,修行八地法門,成大功德,多作第二禪大梵天王,主千世界,能為聲聞、辟支佛等,善說諸義,普運慈心,放大光明,照千世界,令諸眾生得大自在,故云大梵天王”,可見大梵天的法力與智慧已在大阿羅漢之上。 佛教的大梵天王另有特征,他性情溫柔,充滿慈悲、仁愛、博愛、公正這四種正直性格,這四種品格被佛教稱為婆羅門的“四梵行”,與佛教的四無量心——慈、悲、喜、舍相對應(yīng)。佛教中的梵天王形象也很特別,常見的是四面、八耳十八臂,諸手各持令旗、佛經(jīng)、法螺、明輪、令牌、水壺、念珠、手印,分別表示法力、智慧、賜福、煩惱、成就、應(yīng)求、輪回、庇佑。佛教許多重要典故,都涉及到大梵天王,其中最著名的有兩個: 其一是“勸轉(zhuǎn)法輪”,據(jù)《阿含經(jīng)》及《大悲經(jīng)》等經(jīng)典記載,大梵天王深信佛法,常助佛祖教化,每當有佛出世,大梵天王必先請佛轉(zhuǎn)法輪。佛陀到忉利天為母說法,欲返回人間時,也是大梵天王當侍者奉陪,并與欲界的帝釋天同受囑咐,護持娑婆國土。佛教《因果經(jīng)》記載,當初悉達多太子于菩提樹下禪坐悟道,成就正果,欲入無余涅槃,正是大梵天王從空而發(fā)勸言,請其入世轉(zhuǎn)法輪、度眾生,世間因此而有佛音流布,可知對當世佛教信眾而言,大梵天王功德無量的。 其二是“拈花獻佛”,成為佛教禪宗的緣起。據(jù)《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(jīng)》記載,昔日靈山法會,大梵天王獻佛一枝金波羅花,佛祖拈花,瞬目揚眉,以示大眾,眾皆默然,只有大迦葉破顏微笑,從座而起,合掌默立。于是佛告大迦葉:“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咐囑摩訶迦葉”。大迦葉于是成為西天禪宗第一祖,這便是禪宗的源頭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尚未簽到

6

主題

293

帖子

2770

積分

小溪

Rank: 4Rank: 4

積分
2770
20#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07-3-29 18:24
4、人格梵 從吠陀經(jīng)到奧義書,“梵”的概念基本上限于宇宙本原和神格化的造物主兩個方面。而在《薄加梵歌》中,則特別賦于“梵”以人格神的概念,并突出了一個至尊人格神的形象——奎師那。在這部經(jīng)中,人格化的梵神,就是薄伽梵,就是至尊人格神首,就是擁有全然的力量、全然的聲名、財富、知識、美麗的棄絕者。經(jīng)中如是形容這個人格梵神:“眾半神人和偉大圣哲們,都不知我的始源或富裕,因為,在每一方面,我都是半神人和圣者之源。……認識我無生,無始,是諸界的至尊主,眾人之中,只有這樣不受迷惑的人,才能脫離一切罪惡!腔邸⒅R、不疑與不惑、寬恕、真誠、控制感官、控制心意、苦與樂、生與死、恐懼、無畏、非暴力、平靜、知足、苦行、布施、榮辱——生物的所有這些不同品性,都由我一人創(chuàng)造!叽笫ベt和他們之前的四大圣賢以及諸瑪努(人類的祖先)都由我而來,由我的心意所生。而遍布各個星宿上的所有生物,都是他們的后裔! 《薄伽梵歌》中人格梵神的提出,是有特別用意的。圍繞著對奉愛瑜伽的突出與推崇,必然需要一個具體的、具象的、貼近眾生而又生動鮮明的直接崇仰對象,作為奉愛的目標指向,而吠陀與奧義經(jīng)書中的抽象梵,是很難讓人理解和觀想的。于是就有了一個人格化的梵神奎師那的出現(xiàn),作為奉愛瑜伽的核心與最高精神歸依處。在此經(jīng)中,奎師那告訴人們:“對于那些恒常以愛心侍奉我的人,我便賜給他們理解力,使他們能來到我跟前。為對他們顯示特別的恩慈,我居于他們心中,以知識的明燈,驅(qū)除生于愚昧的黑暗!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游客
登錄后可快速發(fā)帖
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注冊

本版積分規(guī)則

北閣地攤
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

手機版|黑板報|小橋流水 ( 粵ICP備2022111527號) (粵工商備445100000015802號) (京公網(wǎng)安備44510202000028號)  

GMT+8, 2025-5-9 21:52

Powered by 521000.com © 2002-2015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